2024 年 03 月 28 日 星期四
新闻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 南海网  >  乐东新闻网  >  乐东新闻

乐东黄流走出的广东法政高材生 习武书生陈兆瑚

南海网 http://www.hinews.cn 时间:2018-07-23 11:44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陈光润

  陈兆瑚住过的厢房。

  故居里陈兆瑚夫妇的照片。

  陈兆瑚故居的木架结构还很完好。

  陈兆瑚的墓碑。

  文\图本刊特约撰稿陈光润

  乐东黄流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厚重的文化名镇,黄流人继承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发奋读书,人才辈出。

  如今的黄流人,已鲜有知道“陈兆瑚”这个名字,但在上世纪上半叶,他是崖县德才兼备、颇有传奇色彩的广东法政高材生,不畏强暴,勇斗海盗,保护船员,参与崖西红五连武装斗争,支持革命进步事业。

  笔者在搜寻和求证陈锡熙拔贡的生平事迹过程中,发现陈兆瑚是一位精神品质高尚,拥有家国情怀和担当的读书人,只可惜经过岁月的冲刷,相关资料几乎都已散佚,近日,笔者在黄流走访了他侄孙陈运典先生,得以知晓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年少聪慧好学考取广东法政

  据陈兆瑚的墓碑记载,陈兆瑚字次珊,1895年出生在黄流村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因排行老三,后人尊称他为“三公”。他的祖父陈毓麟是光绪年间的恩贡生、文林郎(正七品,文散官名),父亲陈锡熙为光绪丁酉拔贡生、琼州府学教授,被朝廷诰授奉政大夫(正五品,文散官名)。

  陈兆瑚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母亲吴氏疼爱他,担心读书劳累伤身,不让他挑灯夜读。然而陈兆瑚嗜书成性,每天趁母亲睡着后,偷偷燃灯看书,有时甚至看书到天明。

  他天资聪颖,笃志好学,后其父在琼州府学任职,在父亲的建议下,考入位于府城的琼崖中学(今琼台师范学院)。

  1921年,陈兆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攻读4年制的法律专业,游学羊城,学贯中西,吮吸南国都会开放之学养,拜谒法政名校之圣贤,毕业后成绩突出,被留校任教。

  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原是广东法政学堂,1912年成为正规的大学。该校位于广州市法政路,是中山大学的前身,法律科为现在的中山大学法学院法律系。

  在民国初期,一名海南边远村庄的学子考取省府一所全国著名的正规大学,这在当时实属不易,对其家族也是一种荣耀。陈运典说,他的奶奶曾经回忆,陈兆瑚考中广东法政后,家里张灯结彩,黄流地区的许多乡贤前来家中道贺,气氛不亚于其父亲陈锡熙考中丁酉拔贡。

  “上世纪60年代后期,他的毕业证书、手稿还有学习资料均不幸被烧毁。”陈运典介绍,由于没有保留好资料,后人对他在广州读书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致使误传他考取的学校是广州政法大学。

  乘船勇斗海盗心正廉洁助人

  陈兆瑚不但学识渊博,而且身材魁梧,胆量过人,“在广州读大学后期,父亲送他到习武氛围比较浓的山东地区学习武术半年,可能看出三儿陈兆瑚不但能文,也有能武的天赋,想多方面培养他。”陈运典说,陈兆瑚嫉恶如仇,不畏强暴,在乐东,至今还流传着他勇斗海盗,保护船员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那个兵荒马乱,社会秩序极端不安定的1920年代,陈兆瑚从黄流返回学校,经海口乘船到广州途中,遭遇几个冒充乘客的海盗打劫,船上乘客惊惶失措,他正在船舱内闭目养神,被惊叫声和哭声吵醒,便不动声色地走到甲板,甲板上有一张八仙桌,他半蹲着一只手将八仙桌的一脚抓住,然后一下子举过头顶,走到几个海盗面前喝道:“你们谁能把八仙桌举起来,谁就把船上的东西拿走。”几个海盗心知遇上身手不凡的船客,便迅速登上接应的海盗船逃离。船上人员对陈兆瑚在危难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的英雄行为无不拍手称赞。

  尽管他勇斗海盗事迹没有被树碑立传,但在乐东民间广为流传。

  陈运典说,陈兆瑚的侄子陈鸿玉生前曾经回忆,他父亲过世时,陈兆瑚回乡处理后事,当地一名警长借上门吊祭之机,要求陈兆瑚利用自身权力,为他即将毕业的儿子在省府广州谋求一份好差事,当场被陈兆瑚一口拒绝,对方又以解决三丁抽一免征兵役作为交换,陈兆瑚也不为所动。

  “三公在广州读大学时,一位有名望的老师曾经送他一副对联‘心地纯正,廉洁为人’,一直挂在客厅墙壁上。”陈运典说,从老师赠送的对联中,可以看出陈兆瑚正直清廉的高尚品质。

  在广州留校任教时,许多琼崖乡友经常于节假日到他住处作客,他还帮助家庭困难的同学补交部分学费,每闻乡友有饥寒疾苦者,他往往慷慨资助,每月节余的现金则多用于温恤生活困难的乡友。陈兆瑚返乡居住时,尽管生活并不宽裕,仍常急人之急。

  参与革命事业重修陈氏家庙

  陈兆瑚生逢乱世,身历清末至解放前期,他虽是民间人物、一介书生,然而一生深明大义,关心家族事业和国家命运,并以实际行动支持进步事业。

  1930年代初期,社会纲纪废弛、秩序破坏、腐败盛行,陈兆瑚目睹世风日下,毅然从广州辞职返乡,深居简出,如墓碑上记载:“闭门读书,不与俗流,官友恭请不出。”

  “三公回黄流后,因为他是广东法政名校毕业的,有文化,懂法律知识,当时国民党崖县县长王鸣亚亲自派人到居所聘请他到县里任职,不过他看透国民党,不满当时官场生态,不愿为国民党效劳。”陈运典转述陈兆瑚女儿桂焕生前的话,在广州读大学时期,学生运动风起云涌,陈兆瑚深知学生诉求,体恤百姓疾苦,投入革命的浪潮当中,参与指导崖西红五连武装斗争,担任红五连顾问。

  在中国革命进入低潮时期,琼崖地区白色恐怖,为了保存革命实力,与国民党武装力量战斗在崖陵地区的琼崖工农红军,转移到琼西南一带。1932年10月,中共崖陵县委决定,在群众基础较为坚固的莺歌海地区,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琼崖第二师崖西第五连,简称红五连。

  “红缨枪队(以前黄流人对莺歌海红五连旧称)的领导邀请他加入革命队伍,担任领导职务,带领他们开展游击斗争。”陈运典介绍,当时陈兆瑚没有当领导的心,只想在有生之年,作为民间人士参与指导红五连反对一切帝国主义、反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压迫,为革命事业出一份力。

  离家参与支持革命,这一走就是2年时间,隐姓埋名,历程艰辛。陈兆瑚与红军战士驻扎在尖峰岭脚下南区的凤田岭(金鸡峰)根据地。革命队伍凭着凤田岭山高林密与敌人周旋了几个月。由于敌人严密封锁,生存条件极其艰苦,吃的是野菜、山薯等,住的是草棚与山洞。深山里寒风刺骨,阴雨连绵,蚊虫叮咬,饥饿、疾病、寒冷的侵袭催逼,环境十分恶劣。尽管如此,他依然相信革命有朝一日会取得成功。

  之后,由于生存环境恶劣,他旧疾复发,无法行走,不久即从佛罗回乡养病。陈兆瑚回乡赋闲,仍然关注国家大事及世态民瘼,依然保持着“老名士”的风骨,令人仰慕。

  1943年,黄流陈氏家庙年久失修,风雨浸蚀,围墙断裂,部分房屋崩倒,破败不堪。陈兆瑚便组织当地的一些名士发起重修,并亲自撰写大部分楹联,其中大门门联:“颍水发源流,万派千支延世泽;莆田垂统绪,宫袍榻笏衍家声。”

  “家庙”是黄流陈氏子孙为纪念五世祖陈政而兴建的祠堂,位于中南坊和东坊路上出口之西,坐北朝南,前面有门闸,门闸门顶上横头用灰雕“家庙”二字大匾额,中间有八角亭,后有正寝一座三目,周边有围墙。家庙在光绪初期兴建,创建人失考。家庙就在陈兆瑚故居向南50米外的地方,直至今日,由于多年无人居住,无人管理,家庙房屋已经全部倒塌,家庙原处杂草丛生。

  1949年2月,陈兆瑚没等来海南解放,就因病去世,那年他54岁。

责任编辑:王思畅
南海网24小时新闻报料热线966123